今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也是人民政協成立75周年。

大道眾行遠,攜手啟新程。十四屆全國政協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堅持發揚民主和增進團結相互貫通、建言資政和凝聚共識雙向發力,廣納群言、廣謀良策,為新征程上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凝聚智慧與力量。
偉大思想指引履職前進方向
方向指引前行道路,足跡承載奮進征程。
聚焦黨和國家中心任務履職盡責,是習近平總書記對人民政協工作提出的重要要求。
十四屆全國政協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中共中央決策部署,堅持不懈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凝心鑄魂,以理論上的清醒保持政治上的堅定,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扎實開展主題教育,始終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斷開創新時代人民政協工作的新局面。
2023年5月30日至6月1日,十四屆全國政協新任委員學習研討班在京開班。19位全國政協副主席出席學習研討班,其中10位副主席擔任專題授課主講人或主持人,以身作則發揮領學促學示范作用。1100多位新任全國政協委員和近1300位省級政協委員通過現場參會及視頻連線的方式同步參加學習。
截至今年全國兩會,十四屆全國政協舉辦新任委員學習研討班、專門委員會主任會議暨學習研討班、委員專題學習研討班、各級政協干部專題培訓班等,共計8740人次參加學習培訓。
從有計劃、分專題學習,到完善以政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為引領的學習制度體系,再到建立健全“第一議題”制度,十四屆全國政協推動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工作的重要思想不斷走深走實。委員們也在學習和研究中不斷深化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認同,緊扣“國之大者”和民之關切,視察調研、協商議政,更好服務黨和國家科學決策、有效施策。
聚焦重要任務調查研究協商議政
商以求同,協以成事。
協商民主是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重要制度設計,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是黨的群眾路線在政治領域的重要體現。
十四屆全國政協對協商議政工作進行全流程規范和優化,在“深、實、細、準、效”上持續用力。一年多來,全國政協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充分發揮專門協商機構作用,聚焦中心工作深入開展調查研究、協商議政、民主監督,組織召開各類協商議政活動170余場次。
在多場遠程協商會、雙周協商座談會、專家協商會上,委員們充分協商交流,提出的很多意見建議對推動有關部門工作發揮了積極作用。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發展新質生產力、推動科技創新等方面集聚眾智、匯聚眾力,以建言資政的方式把脈問診科技創新,履職成果同樣豐碩。
2023年,全國政協召開“構建新發展格局,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完善科技創新體系,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專題議政性常委會會議,圍繞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等開展系列調研協商。
今年年初至7月底,十四屆全國政協聚焦深化改革開放重要任務協商議政,實施中共中央批準的全國政協年度協商計劃,召開1次專題議政性常委會會議、1次專題協商會、8次雙周協商座談會和遠程協商會、5次專家協商會、2次宏觀經濟形勢分析座談會、6場重點關切問題情況通報會,組織調研視察考察52項,積極促進履職成果的有效轉化。
以經常性工作為抓手持續提升履職效能
提案工作是人民政協一項全局性、綜合性、基礎性、經常性工作。十四屆全國政協真抓實干、守正創新,多措并舉推動提案工作高質量發展。
2023年11月2日,政協第十四屆全國委員會常務委員會第四次會議修訂《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提案工作條例》。修訂后的提案工作條例,更好地體現了不調研不提案、提案不在多而在精等要求,為與時俱進提高提案工作質量提供了制度保障。
為進一步提升提案質量,全國政協持續改進提案辦理方式。2024年,共遴選77件年度重點提案,開展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等10項重點提案督辦調研。擴大提案督辦范圍,全年計劃督辦700件非重點提案。
調研要在協商前。一年多來,全國政協制定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調查研究工作的意見》《全國政協辦公廳視察考察調研相關組織協調工作辦法(試行)》,力求引導委員在調研中把情況摸清、把問題弄透、把對策提實。對涉及面廣、影響因素復雜的重大問題,持續開展跟蹤調研,拓展協商深度,增強協商實效。
委員們調查研究的廣度深度也在不斷拓展。2024年上半年,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先后5次帶領主席會議成員深入委員所在工作單位,有針對性了解實際情況、學習做法經驗、聽取意見建議。主席會議成員分別到所聯系界別的委員單位進行學習調研共30次。
一年多來,十四屆全國政協積極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和“人民政協為人民”的理念,立足性質定位,發揮特色優勢,創新開展委員履職“服務為民”活動。廣大政協委員積極響應,自去年7月實施至今年3月,累計開展2400余項活動,涉及群眾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扎實增進了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畫好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最大同心圓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共識是奮進的動力。
人民政協始終把團結奮斗的時代要求體現和貫穿到政協工作的各方面、全過程,以共識促團結、以團結聚合力,堅持大團結大聯合,畫好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最大同心圓。
2024年以來,十四屆全國政協黨組成員同黨外委員開展談心交流181人次,委員提出意見和建議105條。
全國政協堅持把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廣泛凝聚共識作為履職工作的中心環節,充分發揮“重要陣地、重要平臺、重要渠道”作用,組織各界委員不斷鞏固和擴大已有共識,努力凝聚和形成新的共識。今年以來,圍繞學習貫徹習近平經濟思想、我國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等主題,先后4次舉行全國政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集體學習、主席會議集體學習;圍繞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我國芯片產業發展舉行2次常委會學習講座;舉辦委員專題學習研討班和各級政協干部專題培訓班等17期、4611人次參加。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進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量發展,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務。
十四屆全國政協民族和宗教委員會、少數民族界委員、宗教界委員發揮優勢和專長,立足群眾所愿與社會所需,聚焦民生實事,累計開展“委員促三交·履職服務為民”活動220余次,反映社情民意信息130多條。全國政協圍繞“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史闡釋和宣傳教育”“旅游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舉辦協商座談會,圍繞加強高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等開展監督性調研,為以中華民族大團結促進中國式現代化作出努力和貢獻。
按照黨和國家總體部署,十四屆全國政協積極開展對外友好交往,服務黨和國家對外工作大局,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凝聚共識。
一年多來,十四屆全國政協統籌開展公共外交、民間外交、智庫外交,助力營造有利外部環境。其中“進政協”活動作為講好中國故事、政協故事的公共外交品牌,對外影響力不斷擴大,有力地增進了外方人士對我國全過程人民民主、人民政協的了解。
全國政協還創新性組織外語交流能力較強的委員積極對外發聲,越來越多的委員正在成為參與中國全過程人民民主生動實踐的講述者、示范者,讓世界更好地讀懂新時代的中國、新時代的政協。
助推民生改善和社會發展
人民政協始終積極踐行“人民政協為人民”理念,以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奮斗目標,引導委員立足實際履職服務為民,努力推動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廣大人民。
2023年,十四屆全國政協圍繞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底線、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構建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提高產業工人創新技能、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老齡事業和老齡產業協同發展、推進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等深入調研。
在群眾關注度極高的社會保障、教育、醫療等諸多民生領域,都有委員們積極履職盡責的身影。
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期間,民建中央、民進中央、農工黨中央以及4位全國政協委員圍繞農村地區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發展提交了7件提案。《關于推進鄉村教育振興的提案》被列為重點提案之一。
今年3月,全國政協大會新聞發言人劉結一表示,2024年,全國政協將繼續圍繞穩崗擴就業開展一系列工作,為落實好就業優先政策、夯實民生之本履職盡責、獻計出力。
關注民情、順應民意、致力民生,十四屆全國政協正匯聚起支持改革、服務改革、推動改革的強大合力,在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積極協助黨和政府增進人民福祉,為實現黨的二十大提出的目標任務而努力奮斗。
新增“環境資源界”
2023年,是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也是十四屆全國政協履職的第一年,34個界別中首次出現“環境資源界”,85名來自生態、環保、能源等領域的官員、專家、企業家成為該界別首批委員。
全國政協新設環境資源界別,正是對黨和國家中心工作發展要求的積極響應。把從事環境資源領域工作的委員相對集中起來參政議政,無疑能夠把綜合性環境資源大課題的研究進一步深入化、系統化。
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作出的“各級政協要加大生態文明建設專題協商和民主監督力度”重要指示,2023年10月,全國政協圍繞“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專門召開一次專題議政性常委會會議。據工作人員介紹,這是在年度協商計劃之外新增的協商活動,也是增加環境資源界別后的一次重要行動。
在建設美麗中國的“試卷”上,環境資源界別的委員積極作答,被評價為實現了履職第一年的“開門紅”。僅2023年,該界別共提交提案160余件,參加民主監督、視察調研60余人次,投身委員履職“服務為民”100多人次,報送社情民意信息200余條。
2024年6月25日,全國政協“加快建立美麗中國建設實施體系和推進落實機制”重點提案辦理協商會在京召開。該提案是環境資源界成立以來,首次以界別形式提出的提案,凝聚了85位環境資源界委員的集體智慧,被列為全國政協重點提案。
一年多來的履職中,來自環境資源界的委員結合自身工作實際和專業特長,聚焦生態環境保護、美麗中國建設領域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問題和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問題,深入調研、積極作答,為新一屆全國政協注入新鮮氣息,也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凝心聚力、貢獻智慧。
創新開展委員履職“服務為民”活動
2023年7月,十四屆全國政協第六次主席會議決定在全國政協委員中創新開展委員履職“服務為民”活動,號召全國政協委員發揮自身特長和優勢,聚焦民生面向全社會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
這是對“人民政協為人民”最好的詮釋。截至今年3月,全國政協已累計開展“服務為民”活動2400余項。活動涉及群眾工作生活方方面面,扎扎實實增進了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讓人民群眾真切感受到了政協離自己很近、政協委員就在身邊。
一年多來,一場場科學講堂,一項項專項活動,一件件“關鍵小事”,一次次排憂解難……全國政協辦公廳、10個專門委員會、2000多名全國政協委員、2400余項“服務為民”活動,在為人民服務的路上各盡其長、“各顯神通”。
打開全國政協委員履職“服務為民”活動情況表格,委員自主開展了各種主題的服務活動——“宣講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中共二十大精神”“助力高質量發展”“參與鄉村振興”“促進青年就業”“科學知識普及”“支持西部教育”“服務公共文化建設和群眾體育發展”“公共衛生醫療服務”“服務社區群眾”“法律普及和咨詢服務”等。
“‘服務為民’是個很好的活動,為政協委員履職提供了更多的途徑和方法。同時,這也是委員履職的力量源泉和積極動力。”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志勇說。
在2400余項委員聯合和自主開展的活動中,委員們的責任擔當得以加強,委員的主體作用得以展現。“政協離我們很近,政協委員就在身邊。”在一次次解疑釋惑、一件件“關鍵小事”、一場場排憂解難的服務活動中,人民群眾發自內心地感慨道。 (記者 趙瑩瑩 郭帥 整理)